当前位置:健康大时代>快讯>正文

两院士全球共享两万字实录触及新冠肺炎防控医治临床药物经历

  
时间:2020-04-08 16:19:24  阅读:7323+ 作者:青葫健康号

原标题:两院士全球分享,两万字实录涉及新冠肺炎防控、治疗临床药物经验

动脉网整理

北京时间4月2日晚,由中国患者援助联盟、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等多方力量联合组织的,新冠疫情防控国际经验分享会暨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启动会以线上的形式举行。

本次分享会针对全球开放,目标是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号召和国际社会的呼吁,促进国际经验分享及各国专家间探讨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会议还将正式启动“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向广大医护工作者介绍培训项目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最受关注的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分享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院士分享了新冠肺炎研究和诊治的经验。另外一名我们熟知的抗疫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院士也分享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细胞因子风暴及救治的经验。同时,包括两位院士在内的多位医疗专家也以圆桌论坛的方式交流了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

动脉网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全程实录如下。

会议开始,原卫生部部长、现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陈竺院士以信件的形式发来贺信。贺信对参与组织培训的有关各方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对参加培训交流的各国医务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目前,中国政府和作为中国政府在人道领域助手的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已经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援助。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博士(Gauden Galea)则从外界的角度分享了中国在这一次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并表示这样一套中国模式听起来单一,但其实有很多非常细节的防控措施,用了各种不一样的工具和做法来组合。高力博士认为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学习这套中国模式,并对其做更深入地分析、分享和理解。

本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卢清君教授则希望通过健康中国国际卫生公共管理课程,把防疫抗疫的经验凝练为理论体系,把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管理结合起来,让医务工作者能够更理解公共卫生,加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和实践应用并重,助力中国的疾病预防和公共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新冠肺炎暴发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包括李兰娟教授、高福教授和我自己等几位专家。我们当时向媒体发布了一点,就是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感染。

当时政府面对着两个选择,就是面对高传染性疾病的时候,我们到底是抑制它还是缓解它?如果我们选择抑制它的话,那一定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它的高传染性,基础传染数非常大,所以我们就有另一种缓解的选择。那么,问题在于,我们采取延缓举措减少它的高传染性会有效果吗?

两个选择,中国政府还是选择了抑制,采取积极的举措来进行干预。

那么,我们采取了哪些强力的抑制措施呢?首先就是武汉封城,当时就决定大家不要去武汉,也不要离开武汉,这就是当时的一大原则。

第二,公开透明信息。我们是实时播报确诊的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数量,每一天每一个城市,全国范围内都进行数据公开。

第三,启动联防联控机制。简短地总结一下,就是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隔离。早诊断就是在医院里诊断,不要到CDC再去诊断。另外,进行实时定量的PCR检测,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无症状的接触者都要进行核酸检测。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我们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1月23日开始,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到达了峰值;再用了两周的时间下降到原来的程度。总共花了四周的时间总体上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这是中国新发病例的曲线,这是统计的确诊病例,四周过去了,中国以外的地区现在还在上升。能够正常的看到两周的时间,我们的数据下降了,似乎这一套强力压制措施是有效果的。

我们当时也进行了一番争论,戴口罩有效果吗,能够预防吗?戴口罩只能防止患者传染他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们觉得好像戴口罩的人就要被歧视。因为戴口罩好像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是患者,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戴口罩是要保护自己接触患者的时候免受感染。

有一些反方认为戴口罩没有效果,不能够防止病毒进入到口罩里,除了做手术用的医用N95口罩。多数中国人是正方,他们都以为应该戴口罩。这个行为能够比较有效地预防飞沫传染。因为我们发现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戴口罩能够切断这一个主要的传播途径,这是病毒防控的一个关键。

刚才,高力博士一开始谈到了整体的政策,其实它的核心有两块,第一是保持距离,第二是戴口罩。

这里有一个病例,上海飞到德国去出差开会的一位男士,之后又回到中国,然后他开始有了症状。2-3天之后,他被诊断感染了新冠病毒。同时,还有两位跟他同行的感染者。他们一开始没再次出现症状,但是和他同行之后确诊感染。

这是一个证据,来证明有人传人的现象;另外它又证明一点,无症状的感染者也有可能传播病毒。这证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无症状的感染者,因为他们也有一定的可能向健康的人群传播病毒。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我不知道它的感染力怎样,可以给大家一些线索。对那些和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或者是来自重点疫区的人员,这是需要非常关注的两类人群。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通过鼻拭子和咽拭子的统计能够正常的看到,病人发病早期病毒载量是非常高的,越早的时候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越高,一周之后病毒载量在呼吸道上就显著下降了。所以,我们大家都认为,感染者在没有症状的时候,上呼吸道部位的病毒载量还是很高的。无症状病人是有很强传染性的。

我们已尝试了几种治疗方法,并进行了几个对照研究。第一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即克力芝;第二是氯喹;第三是托珠单抗,即IL-6受体抗体;第四是中药的莲花清瘟胶囊;第五是氢氧混合气体的吸入,来进一步地提高血氧。最后是瑞德西韦。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我在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曹彬教授所做的一个临床研究,看一下利用克力芝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新冠肺炎到底效果好不好。能够正常的看到克力芝这个药品在7级评分表改善的数量方面并没有很好的效果;减少病毒载量或者缩短临床症状展示的时间方面效果一般。我们的总结就是,克力芝的效果不是最好。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第二,我们看氯喹的临床试验。我们通过体外研究,认为氯喹可能通过3CL蛋白,就是新冠病毒的蛋白酶,作为靶向来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一共有10家医院的197位病人进行了临床实验。用氯喹500mg,每天2剂,10天后血液里的集中度为1.54μmol/L,非常接近体外实验中EC50(1.13μmol/L)的效果。所以,我们觉得它应该是有用。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治疗组,也就是氯喹这一组,病毒转阴的时间3天,相比对照组的9天明显缩短。第10天和第14天病毒转阴率也更高,10天是91.4%,14天是95.9%,都比对照组要高。对照组分别是57.4%和79.6%的转阴率。在退热的时间方面,用氯喹的这一组也比对照组要显著缩短。在转阴的时间上,氯喹也要快很多。通过临床实验能够正常的看到,氯喹还是有比较明显效果的。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另外一个用羟基氯喹加上阿奇霉素合在一起来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实验。实验只有20个病例,数量比较少。每天使用600mg羟基氯喹,然后每天在医院做鼻咽拭子病毒检测,根据病情适当加用阿奇霉素。能够正常的看到病毒的载量与对照组的变化,能够正常的看到有明显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还有一个就是中药莲花清瘟胶囊。在这里我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些数字,284位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1:1的比例,治疗组总体治疗率都比对照组要高,治疗组为91.5%,对照组为82.4%。同时,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方面更快一些。治疗组是7天,对照组是10天,能够正常的看到结果上的不同。治疗组胸部CT的改善率为78.9%,也比对照组的66.2%有明显好转。但是,轻症转重症或者病毒转阴的时间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所以,莲花清瘟胶囊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更有效。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接下来,我们看看供体血浆中和抗体滴度1:640,也就是康复者200ml血浆灌输临床研究的结果,包括血浆灌输的安全性。我们之后又用实验室指标来进行比较。实验室的这些数据没有看出很明显的差别,但是对比康复者血浆治疗之前和之后,你们能够正常的看到血清中和抗体的量是大幅度提升了。同时,病毒载量比之前要低很多,所有都转阴了。这充分表明康复者血浆治疗效果是很明显的。

还有几天前的一个数据,5例危重患者的开放性临床研究。供体提供康复血浆,而且使用血浆中特异性IDG抗体的结合滴度达到1:1000,中和滴度大于40,然后用40ml一次的静脉输注。结果显示每一个病人的循环阈值都上升了,说明病毒的载量在下降,SOFA的评分也在下降,氧合指数比例在上升,体温在下降。换句话说,康复者血浆的确是有一定的效果。

最后一个,氢氧混合气体吸入可以缓解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果获得氢氧混合气体输入的雾化治疗,能够减少气道阻碍。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很重要。现在全球报道已经有45000多人死亡,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刚才钟院士已经讲了,我们1月18日一起到武汉以后,又在2月1日带领团队去武汉治疗危重症患者。团队刚刚31日回来,现在还在隔离之中。

通过这两个月的临床观测,我们发现新冠患者变为重病患者有一个时间窗口。一般一周之后病人病情会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大于每分钟30次)、氧饱和度下降,氧合指数下降。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危重型,最后导致病人死亡。为什么一星期之后,7-14天这个时间段出现了突然的变化?细胞因子风暴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的发病机制。因为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功能衰减。

回顾一下当年的SARS、H5N1、MERS-CoV、H7N9的重症患者,也有很多的报告。SARS患者的IL-2、IL-10、IL-12、TNFα和IL-6都是显著地增高。H5N1也有大量的细胞因子显著增加。H7N9的时候也存在着细胞因子风暴。所以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细胞因子风暴?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在一些重症患者和危重症的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也发现大量细胞因子都是增高的。

我们发现病人早中期的时候,细胞因子风暴就已经明显增高,发病一周之后,第二周细胞因子显著增高。这段时间如果能够把细胞因子风暴抑制掉,病人也许不会发展成为危重症。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这是我们大家都认为细胞因子风暴总体的发病过程。新冠病毒和人体的ACE2受体结合以后,侵入到人体,会使我们的T细胞过度活化,产生IL-6、GM-CSF等大量的细胞因子。它也可以与单核细胞之间形成正反馈机制,进一步产生大量IL-6及其他细胞因子,进而形成细胞因子风暴。

细胞因子风暴形成以后,本身是为了与病毒作斗争,但由于过度的大量炎症反应。它可以损伤正常的肺组织,破坏肺换气功能,导致低氧血症和ARDS呼吸窘迫综合症。也能够最终靠全身的炎症反应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以及背后,是我们重症患者、危重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细胞因子风暴大家都有不少的研究,2005年就有专家提出了实施针对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策略。包括针对IL-1、IL-6、IL-8的重组受体激动剂、拮抗剂、二聚体等;抗TNFα单抗或可溶性受体激动剂以及抗TNFα合成药物。不过,当时还没有临床研究的结果。

这次新冠病毒来临以后,我们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刚才钟院士已经介绍过的托珠单抗作为免疫治疗的一方面,能够不断地有效阻断IL-6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现在,托珠单抗的治疗,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还正在进行当中。

第二,免疫治疗-C5a单抗也是其中一种。大家知道,C5a是介导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损伤的细胞因子之类的物质。我们提供它的单抗来抵御它,也许能够阻断细胞因子风暴。C5a根据治疗的靶向来研发,C5a的单抗目前也正在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还没有完全出来。

以往细胞因子风暴常见的抑制手段还是要酌情使用一些激素,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大家也有丰富的经验,激素不能过量、过长时间的应用。尤其是,激素也会阻止抑制免疫作用,延缓新冠病毒的清除。

中药有一个血必净,包含有多种中药的成分。我们也能够最终靠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和当归等来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症。这一疗法也进入了第七版诊疗指南。

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作用,但是都不能彻底清除细胞因子。我们过去曾经有个人工肝的血液净化系统,早在1986年就研究了。人工肝在肝功能衰减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清除胆红素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也能够清除细胞因子。它在肝功能衰减的时候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大幅度的提升治愈好转率。这个技术在全国31个省市几百家医院已经推广,叫做肝功能衰减清除炎症介质。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这是人工肝的基本原理和人工肝机器。人工肝把血细胞和血浆分离以后,血浆能够最终靠活性炭吸附,再通过滤过机。通过这样一套系统来清除患者血液当中的各种炎症介质,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于细胞因子风暴来讲,人工肝治疗新冠病毒十分有效。我们曾经在H7N9细胞因子风暴应用人工肝,也是非常有效的。

这一次我们在武汉和浙江的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细胞因子患者当中进行了应用,人工肝能够快速地清除炎症介质。病人甚至治疗到一半的时候,呼吸困难就会改善,休克治疗过程中升压药就可以减量,自觉乏力等明显好转。治疗当中,炎症的介质能够明显地下降,包括IL-6均值等会下降90%左右。

几次人工肝治疗后,肺部影像炎症明显得到改善。尤其我们在武汉人民医院治疗当中发现,早中期应用人工肝,存活率达到100%,能够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以后把病人救过来。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这个56岁的男性是一个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他的细胞因子很高,IL-6达到155.5pg/ml,是正常的15倍。发病第9天就持续高热不退,胸闷气促,呼吸每分钟30次,氧饱和度小于93%,IL-6增长了15倍。我们给他进行了3次人工肝治疗。病人的氧合情况明显改善,IL-6及CRP明显地降下来,肺部的炎症也得到了改善。住院24天以后就完全好转出院。他本身是个医务人员,也避免了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这是一个59岁的危重型病人,起病第7天病情出现断崖式进展,突然一下子呼吸频率高达每分钟42次,心率突然变慢,每分钟只有35次。在无创呼吸机给100%的纯氧吸入的条件下,氧饱和度下降至40%。血压测不出,IL-6大于正常的3倍。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用呼吸机给它辅助呼吸;另一方面,几次人工肝治疗以后,他的休克慢慢就得到了纠正。他的细胞因子在下降,血压稳定了,氧饱和度也上去了。

这个病人经过第二次人工肝以后,氧饱和度回升到56,5天以后拔除气管。3次人工肝治疗后,病人的病情大多数都得到了稳定,肺部炎症也有改善。病人现在还在住院,他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把他拉回来。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这是一个56岁的女性,也是一个非常重的危重型病人。早期没有做人工肝,我们判定她已确定进入了中晚期,已经超过了15天。第16天实施人工肝治疗,包括呼吸困难等病情还是有改善。但是由于人工肝介入的时间晚了一点,所以出现鲍曼不动杆菌急性败血症感染,突然呼吸困难、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已经测不出来。

这么重的情况下,我们马上给她进行几次人工肝治疗,又给她维持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以及干细胞治疗。这个病人经过三次人工肝的治疗,10天以后神志慢慢清醒,逐渐停用呼吸机。病人现在还在住院。这次我们回来的时候还在手机里跟我们掉眼泪,很感动,她有了第二次生命。

图片来源于会议视频直播截图

前面都是一些案例,人工肝血液净化在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时候应用是非常有效的。主要适应症在于细胞因子浓度大于正常上限5倍,或者每天上升1倍以上,胸部X线每天进展10%以上的病人,我们大家都认为就应该用血液净化人工肝的治疗。它可以将病人向危重症发展的几率降低16%。

现在我们出台了一个国家的专家共识,也写入了国家的诊疗方案。

总体来讲,我们觉得细胞因子风暴是新冠肺炎重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单克隆抗体、C5a抗体等方法在开展临床研究,以及干细胞等临床研究,也是快速有效的方法。

人工肝血液净化可以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阻遏重症患者向危重症进展,显著地提高重症、危重症救治的成功率。

在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先后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诊断和有关的治疗,以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细胞因子风暴及救治的经验后,会议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有关新冠疫情防控经验交流的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先生主持,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先生、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先生参加论坛并先后发言。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精简。

我觉得这个疫情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第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能把疫情控下来,怎么样能预防和控制它的蔓延。这一块刚才钟院士也做了很好的介绍。我觉得我们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卫易感人群。如何发现传染源,就是要检测,检测以后再隔离治疗。

总书记提出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八个字是很重要的。早期,我到武汉的时候大量的检测医疗也有困难。但是,没有几天,我们国家就调集了4万多人的医疗队到武汉,方舱医院也陆续启用。所有大医院的床位腾出来收治危重病人,方舱医院是收治轻症病人,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所以,传染源一旦控制住,新发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预防就是刚才钟院士讲的要戴口罩,人员要减少来往,减少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再者是治疗,所有的病人要做好疾病的治疗。刚才钟院士介绍了几种抗病毒的药物,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抗病毒治疗以后能够缩短病程,轻症能够不变成重症。

第三,重症病人的治疗,我们要切断它的细胞因子风暴的途径,减少危重症发生和病死率。我们刚去武汉的时候也是蛮糟的,但是,医疗队很快都到了,医疗条件也有了——有氧气、呼吸机和人工肝了,病死率大幅度降下来。所以,短短2个月时间,武汉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我觉得现在全世界在当前的局面下,基于目前中国的一些经验和经历来看,现在对那些重点地区进行封城,然后提倡社交距离和戴口罩,这肯定是最好的做法,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我现在担心在有些国家扩散得很快,1天就增加1万病例——有的时候就这么厉害。所以,有很多病人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因为没有床位、没有医疗设施、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会带来一个更糟糕的恶性循环。

还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感染者。有些大国如果控制不了疫情暴发的话,那就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这是让我最担心的。

我们现在在尽很大的努力。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瑞德西韦是有用的。它虽然不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靶向药物,但是它的确能够缩短病程。另外是氯喹和羟基氯喹,效果都还是很好的。美国的一些病人,我的朋友们,我都给他们建议用羟基氯喹,这是有效果的。几天之后,病毒载量转阴。

第一,目前人类都面临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地蔓延、攀升的危险。刚才钟院士也说了,今天的数字快接近100万了,93.8万感染确诊病人,死亡是47272例。我算了一下病死率是5%,这是今天的数字。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听从刚才几位专家,特别是在一线最近参与防疫工作的专家给予的技术性指导。另外一方面,不要给他们添不必要的乱,不要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引发不必要的、盲目的恐慌。这对我们的防疫是没有好处的。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想引导大家想一想,在面对目前瘟疫袭击的时候,如果用系统性的路径分析,可能会让我们更好地来判断整体的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这里跟大家说一组数字,根据美国CDC过去几年公布的,以每一个礼拜为单位的死亡曲线和2020年的情况的对比。我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因为中国的数据没有这么全,也没有这么尽快地给大家公布。美国的数据非常的完整,所以,我用美国举例来说明我要说的观点。

2015-2019年,包括2020年1月份,过去这么几年以来按周来看,在1月初的第1个礼拜,美国所有死因加在一起的单周总死亡人数平均为6万人。过去5年,也就是2015-2019年,到第10周左右的时候平均死亡人数在不断下降,为6万人左右。

2020年的数字却出现了很值得我们关注、去思考的一个问题。2020年第10周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国所有死因加在一起的单周总死亡人数为47000人左右,比往年平均值少了整整13000人。这是因为美国最近慢慢的开始大幅度对各大城市进行管控。

为什么死亡人数反而减少了呢?那是因为大家都待在家里没有出去,减少了在常规状态下人们因为其他原因的死亡。比如说空气污染造成的COPD疾病导致的死亡,比如说车祸的死亡等。

这些原因其实是过去常规条件下,我们各个大社会的一个主要杀手。以中国2017年的官方数字为例,前六大杀手中第一是脑卒中,第二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三是肺癌,第四是空气污染,及跟呼吸道有关的COPD,第五是肝癌,第六是车祸。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人们禁足在家里的时候就可能减少造成的巨大伤亡。

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在应对目前这个重大疾病对我们的袭击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在平常情况下,人类也是伴随着巨大的死亡威胁的。

在疫情得到了管控以后,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减少今天面临这个特别情况下不必要的、盲目的恐惧;同时,让我们更好地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公民的健康如何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即用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来应对今天这个情况,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来防控这场疫情。

因为我的背景是经济学,我要说的第二点是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影响。其实,正常的情况下我不太愿意做这样的评估。因为我们这次防控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现在做这个评估并不是很科学。但是因为大家的要求,我就尝试做一点这个评估,这个评估是非常初步的。

这里有一组数字,《金融时报》对中国六大经济指标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跟踪。这六大指标包括房地产的销售量、主要城市的交通状况、主要发电煤耗、集装货运量、全国影院票房以及十大城市的污染。这六大指标基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把这六大指标加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指数。

现在我们正真看到的情形就是,如果以2020年1月作为100的基数,现在这个指数在什么状态呢?最低的时候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疫情最严重,这个指数已经跌破了60%。现在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已经恢复到60%多。也就是说,根据这六大指标反映的经济运行的情况,现在我们大概在60%。

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数字来进行估计,现在我们复工的程度大概在60%的话,再来做一个宏观上的评估,这三个月以来的经济损失,比如说以GDP来衡量大概是多少呢?

我是这么推算的。2019年第一个季度的GDP是21.3万亿元,假设这场疫情没有发生,一般的情况按6%的增长来看,2020年一季度照理说应该能达到22.6万亿元。但是,疫情发生了,如果根据刚才六个指标的评估情况下,今天能够足源地开工60%的话,那我们就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损失达13.6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去年北上广深一年GDP的总和12.4万亿元,这相当于我们会捡回来北上广深一年的GDP。

假设我们不能够做到60%开工率,只能开工50%,那至少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损失11.3万亿元,什么概念呢?北上广津GDP的总和11.1万亿元左右。如果再考虑到疫情对我们储蓄、投资、长期资金市场的负面影响,那长期的损失会更大,这是我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初步的估算。

第三点,我们应对这个疫情首先从中国开始,现在疫情已经传播到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我想跟大家讨论,希望引起整个国际社会格外的重视。

如果看昨天最新的疫情地图,现在的南亚、非洲和南美还只是出现了很小规模的红点,还没有大规模的暴发,但那并不代表后面不会出现像跟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样的大暴发。

这些地区目前的卫生服务体系抵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连发达国家的零头都不如。假设他们暴发疫情,那个时候意味着会有很多这些地区的人可能死亡。

他们一旦再到处走动,对整个人类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现在还有时间。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一个地球村上,谁都逃不过。这个太重要了。他们一旦暴发,一点办法没有。你说他们能扛一两个月不开工?不可能的事,那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这是我讲到的第三点。

我注意到昨天全球有20位顶尖的经济学家,包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联名签署了一封信发给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呼吁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今天也在这里把这样的一个问题特别提出来。因为这不仅仅关注他们的事。他们解决不了,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们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需要长期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吉利德科学公司向此次投身于抗击新冠肺炎中的广大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吉利德科学公司一直专注于抗病毒的药物研发。在过去30年中,我们研发了超过20版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的药物。

瑞德西韦是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发的一款在研的抗病毒药物。在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暴发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判断可能这个药对新冠肺炎病毒有疗效。因为在我们研发瑞德西韦的过程中,在体外和动物体内模型发现它对SARS病毒和MERS病毒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

1月初,科研人员鉴定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它在结构上与刚刚说的两种病毒有非常类似的地方。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们公司的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地进行工作,主动地接触了WHO、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临床实验来确定瑞德西韦对新冠肺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大家对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临床实验非常关注,这里我也做一个报告。

目前,全球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有关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六项国际研究。这里包括在中国开展的两项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来评估瑞德西韦在新冠肺炎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包括另外两项,一个是美国过敏及感染病研究所发起的研究,另一个是WHO发起的在法国进行的研究。

我们自己也发起了两项评估瑞德西韦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70家机构和医院参与其中,入驻的患者将会超过2000例以上。

目前,我们还是在做临床实验,还没有正式获批。尽管如此,我们早在2月份就已经在全球组织供应链,期望扩大它的产能。因为疫情发展的紧迫性,我们在临床数据发表或者是批准之前就已经做了巨大的投资。我们大家都希望一旦这个产品获批,能够第一时间尽快送达全球各地,可以帮助政府、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来改善病情,提供支持。

关于瑞德西韦的可及性问题,我们期望能够在药品获批后扩大产能来确保产品的可支付性和可及性。吉利德科学公司从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患者为先的理念。这一次也不例外,我们会确保它的可支付性和可及性。

我就刚才提到的京东和京东健康在疫情以来的一些工作,向各位朋友做一个汇报。

从疫情显现开始,整个京东集团和京东健康就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先生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第一时间全面动员,有重点、有步骤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

进入疫情以来,基于京东整体的智能供应链优势,京东健康充分的发挥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流通与供应能力。作为全中国最大的零售平台,我们从货源、仓储配送、平台管控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口罩等防护用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这是很重要的。合作厂商的货品可以从工厂生产线直接进入仓库,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用户手中。仅仅在1月份,我们京东健康就采购了超过3000万件血氧仪、体温计、呼吸机等各类防疫物资,用于满足全国用户对疫情防护用品的购买需求。我们也首先把医疗物资捐赠并送达到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一线医院做疫情防疫。

自1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政府和专家的号召,开展居家防控,多地实行了交通管制。但是,民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并不会因为居家隔离而停止。特别有专家也提到,新冠肺炎在初期的时候和流感很相似。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健康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调动了服务供应链各环节的能力,积极地开展了在线问诊、复诊开方和送药上门等服务。

从1月26日开始,京东健康上线了“防范阻击新冠病毒肺炎”的免费在线问诊平台,并率先在互联网领域将免费的问诊范围扩大至全部科室的所有疾病领域。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韩德民等院士及很多专家协同3万多名全职和兼职医生在线服务,为全国所有用户更好的提供免费专业咨询。从疫情开始到昨天(4月1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平台累计的服务用户接近800万人次,每一天的问诊量超过12万,极大地缓解了减少外出活动期间用户的问诊和心理咨询的需求。

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京东健康也同样关注到慢性病患者这个群体,因为慢病群体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居家隔离,不方便外出。我们推出了“慢病关爱计划”。慢病患者能够最终靠线上的问诊平台进行复诊开方。

同时,我们联合了70多家中外药企,也包括刚才罗总所在的吉利德,共同保障慢病群体药品供应。药品可直接通过京东物流配送到用户手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便捷、及时地完成在线的复诊和购药。

目前,中国国内的疫情趋于稳定,但是全球疫情在不断地扩散。所以,京东健康于两周前就推出了“全球免费健康咨询平台”,向全球民众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服务。

尤其特殊的是,包括38位在湖北一线参与过疫情救治的医生和30多位中医专家,包括钟院士提到的像莲花清瘟胶囊这种中药的治疗,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平台上为海外民众分享抗疫经验和防护知识。

截至4月1日,平台已收集到来自海外累计13万多条的问诊咨询。其中,英文咨询超过了8100条,访问人次也超过585万。

经过这2个月的全民抗疫,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医疗的价值百科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国家借鉴和参考“中国经验”,在抗击和防疫疫情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无接触式服务”的优势,帮助民众解决居家防护期间的医疗健康和相关需求。

第一,我觉得媒体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发达,自媒体的发达,往往在朋友圈当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不同的信息,大众其实是希望得到最准确的信息。钟院士也说了,我们每天通过主流媒体向大家发布一些相关的确诊数和新增的病例数,让我们老百姓能够知道每一天全国,特别是武汉疫情发展的情况。

第二,中央电视台和东方卫视这样的主流媒体,不断地邀请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这样在第一线的专家,跟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疫情防控的情况,指导我们的民众在生活当中能够及时地了解有关疫情防控的情况。

第三,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这样的公益团体在疫情当中可以背靠有这么多医疗资源的情况下,比如像今天的活动能够云集这么多医学专家,来分享他们的临床经验和科研的结果。

就像刚才钟院士给大家介绍了为什么中国的防控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主要就是两点:第一,在抑制跟缓解中毅然选择了抑制这样一个强力手段,尽管它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其实是减少传染风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三,他分享了在临床过程当中所用的一些方法,如何能够让轻症、普通病人迅速地病毒转阴,让这些病人不要发展成为重症和危重症。

我相信,无论是媒体还是公益组织,都能够在疫情当中完成一份非常好的答卷。未来,我们的媒体、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这样一次疫情防控的工作,能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更多的指导作用。

在国内专家分享完成后,圆桌论坛进入了国际交流环节。这一环节由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方君女士主持,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权顺万(Soonman Kwon)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高级副总裁Naveen Rao博士和德国政府新冠疫情顾问Welte Tobias博士参加了圆桌论坛并先后发言。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欧洲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可能南欧的情况比北欧更严重一些。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可能有点像武汉的情况,疫情一开始就快速上升,病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医疗体系就不堪重负了,ICU治疗能力不足。所以,这些国家目前有很大问题。

北欧国家有一些优势,因为疫情的发生比在南欧要晚3-4周,他们可以有更长的时间做准备。一些北欧的国家,比如德国、奥地利、瑞士,他们的医疗资源也要比南欧的这些国家丰富得多。所以,北欧储备的更充分一些。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封城的举措,利用中国的案例也做了一些参考。所以相比南欧,北欧的病死率要低很多。

现在,多数欧洲国家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封闭举措,并且采取了刚才中国同事们所说的这些预防性的措施。现在社交接触已经非常地少了,学校和幼儿园都关闭了。我们也有很多人在家进行自我隔离,所以,现在这个病人增加的数量在下降。虽然还没有到峰值,还没有到平台期;但是,这个病例数量本来是3天翻番,现在已经延长到10天了,我希望这个趋势能够继续。

3周以后的4月20日,德国会将封城措施部分解除,但依然要看接下来几天的发展。

在治疗这一块,我们不是特别乐观,没有中国的博士们这么乐观。用氯喹可能没有这么有效果,瑞德西韦好像更好一些。我们已经开始了一些研究项目。现在,已经在欧洲各国开始了随机双盲的对照组研究,刚才所讲的这些临床实验都已经在全欧洲开展了。

美国的病例数量在上升,21.6万病例,5000多死亡。纽约的数量也已经比较高了,1921例死亡。现在,我们看到每天有32%的增长率。在病死率上而言,每天大概是250-300人。所以它的增长速率也很高,大概31%。可以看到增长趋势是非常高的。

我们也做了很多类似刚才所说的措施,比如说社交距离和封城。但是,你知道这些举措是非常强硬的,把所有人都关掉了。有的人可能不是高风险的,有的人是易感人群。现在我们考虑接下来如何采取双重措施,可能对一些急性病人进行急性检测,并且考虑做出一些抗体检测,看看谁是有免疫的,谁感染了,从而使得这些人能够尽快地复工。未来疫苗如果出现了的话,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知道疫苗对谁能够有用。

我们知道,疫情有三种方式来致死。第一种是病毒致死。第二种是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也会死亡。比如说儿童死亡,比如说生孩子死亡,或者其他类型造成的死亡。2014-2015年,埃博拉病毒暴发的时候。当地的医疗体系不堪重负,因为疟疾造成的死亡就比埃博拉病毒直接造成的死亡更多了。第三是经济问题造成的死亡,也就是贫穷造成的死亡。尤其对于那些弱势人群和穷人,造成的伤害更厉害。所以,疫情主要有三种方式杀人。

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病毒杀人,接下来要确保病人不会因为医疗系统不堪重负造成死亡。

第三,我们要确保弱势群体、贫穷群体不要因为经济的原因进入到最糟糕的境地。我们要掌握各种方法,通过埃博拉防控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比如说,社交距离增加,早发现早隔离等这些措施。以流感的方式来进行防控,因为疫情很有可能下一年又会复发。因此,我们需要实现60%-70%的群体免疫,像流感的处理方式一样来处理。

我们知道最高的场景还没有到来。4月对我们来说会特别危险,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努力,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

韩国目前控制得不错有三个主要的因素,确实是非常早地奏效了。

第一,早行动。我们不应该害怕反应过度,因为反应过度总比反应不足要好。1月底,当时我们只有不到10例确诊病例。政府就已经要求我们那个时候采取行动,制备一些测试试剂盒了。所以,我们在当时就按照政府的指令生产相关的试剂盒。政府也给出了非常早的生产许可,并且作出了非常早的生产工作,而且也要求我们进行大规模的测试。

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确定这个做法是不是正确。因为,当时涉及的人非常多。因为大规模的测试,确诊病例的数量一下子激增了。当然,确诊病例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包含天地教教堂的活动。

正是因为大规模的测试,所以很多人都能够迅速地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政府也给了非常清楚的优先计划:如果重症的话,就需要住院;如果轻症,就把酒店等其他场所变成居家隔离或者居家治疗的场所,并配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治疗。

大规模的测试让我们能够有效地发现病例并隔离病例,让真正重症的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测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接受测试的患者感染了整个测试场所的情况。这个时候,被污染的场所就必须要全部隔离。比如,有一些不下车快速测试场所发现了一些确诊病例,导致这些场所不得不关闭和进行相应的隔离。

第三点,我要想说的是追踪。韩国其实没有做任何的封城措施,所有的店都没有关闭,机场也还在运作。当然,从昨天开始,我们也要求所有入境人员进行2周的隔离。在这之前还是比较开放的。我们没有实施封锁,但是在追踪方面采取了非常激进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做法。

我们可以在发现病例以后去干预病人,去查他的手机、GPS信息以及运动轨迹,甚至查各种各样的监控录像来追踪病人的行迹。这在西方国家可能是一件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5年以前,韩国成为MERS的重灾区。当时有很多人因为追踪不足导致死亡。这一次,得益于我们非常激进但有效的追踪,能够非常好地遏制疫情的扩散。所以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封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封城,但必须要花很大的代价去追踪。

政府也给所有的民众发了信息,比如确诊病例曾经跑去过哪些地方,这些都在信息里得到体现了。和这些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去过通报地点的人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主动积极的追踪方法确实对我们有些影响,但是也是一种选择方案。这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人同意才能够真正奏效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封城有封城的好处,但封城的经济代价非常的大。

我觉得日本和韩国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我们有相关的社会宣传,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在韩国,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的话,很多人都会指着你让你戴口罩。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公德心和社会共同责任感,才能够让政府保持距离的政策真正奏效。

包括德国在内欧洲多数国家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这是很难实施的。一方面它违反各国现有的一些做法,另外,很多人也担心这是限制大家的自由了。当然,事情如何变化也要取决于疫情会持续多久。

现有封城的举措再持续6-8周的话大家就要吃不消了,必须确保在接下来2个月时间内回到正常情况。这之后大家就要开始讨论,到底哪些方法最好,能够让大家实现生活一切如常。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会考虑要进行实时追踪,有可能大家就会加以考虑并接受。这取决于接下来两周我们这个数字增长到什么状况。

美国也是非常接近的情况。大家总体来说都不太愿意接受非常激进的追踪举措,因为它会影响隐私和数据安全等一些问题。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是很强烈的,肯定会有人反对。

我们也了解韩国和新加坡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我们非常清楚这些手段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知道真的要美国人接受所有信用卡的记录都能被跟踪蛮难的。我也不知道现在美国人愿不愿意接受这种针对密切接触者追踪的激进手段。

我非常理解,包括韩国教授刚才说的也很对。因为他们在MERS中有过经验教训,当时有超过3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他们清楚地知道疫情发生的话该怎么办,尤其是这次新冠病毒,它的烈度要远远高于那次。所以,他们在大规模密切跟踪上的做法非常优秀。

各国情况不一样。中国现在能够做大规模的筛查,我们也必须做大规模的筛查。

另外一点,我们已经发现一些病人,他们病毒已经转阴,也没有症状,但有可能会进一步传播病毒。这些人也要跟踪到,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非常同意美国Rao先生说到的一点,注意到最近这几天病人的数量大幅增加。

现在,美国也开始大规模筛查。我知道手段也是非常先进的,大概15分钟还是50分钟就能出来筛查结果。中国大概要1个半小时才能筛查出结果。你们有这样的机器,大通量地去进行病毒核酸快速检测,在15-20分钟内就能出结果,这是很好的。你们也会很快地找到这些感染的病人。

我要提一点,就是怎么样把他们隔离开。要关注那些有症状的人,但如果没症状呢?其实他们的传染性很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人传人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进一步的举措来关注核酸检测为阳性的确诊患者。你要对他们采取措施,防止他们进一步扩散,这很重要。

尤其我们觉得不要扩散到美国南部的几个州,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情况。不然的话,美国一方面技术手段很先进,用很先进的手段找到病例。但是,找到了以后必须要采取什么措施,要隔离和增加社交距离。这些举措要跟上,这是我在想的。

在欧洲,我觉得德国甚至意大利已经接近到顶峰了。还有,刚才美国Rao教授所说的,不可能采取中国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但是,社交距离增加和戴口罩这些都是很合理的一些举措,来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瑞德西韦是有一些效果的,我们进行过一些研究,这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预防,这很重要。我有点担心美国将会发生的情况,因为美国的问题就是全球问题。一天一万,联邦政府必须要采取更强有力的举措。

关键的一点就是更好地交流。如果要说三点,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今天的会议非常好,我们有机会可以交流经验,分享我们的数据。

我们现在看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在研发方面进行相关的合作,临床实验方面进行相关的合作交流。新冠病毒应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团结,让我们能够共同地努力进行研发,共同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实践。这是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闪光点。

个人防护措施和供应链,如何能够保证国与国之间相关货物的流通,然后让各国能够更好地通力合作,而不是各司其职,各家管各家的事情。

第二,我们需要全球性的数据。不只是像现在分析全球的数据,也能够让我们知道数据背后相关的意义是什么样的,进行相应的细分。现在非洲的情况还比较好,如果非洲的疫情暴发的话,这对于全球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重点。

所以,第三点,我们必须合理帮助非洲。

我同意我的两位同事,沟通非常重要!因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希望国家之间在防治和药物研发方面共同合作。我们也希望这些政策制订者能够共同地沟通,哪些政策是奏效的。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很同意大家的观点。合作非常重要,沟通也必须要畅通无阻。所以,我们现在和欧洲及美国的同事保持非常紧密的沟通,交流防治工作,新冠肺炎和流感有什么样的区别等。我们也在进行临床实验,结果也会很快地发布。我们要知道哪些药物真正有用,哪一些至少部分有效。我们现在真的是非常努力地在工作,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有进展。

疫苗也是我们一个合作重点。我们现在已经在进行第一阶段的临床实验了。不知道哪个国家会率先研发出疫苗。无论如何,我们欢迎任何国家能够在这个方面取得建树和进展,这其实会对于全球、对于全人类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合作是我的一个主要信息。

会议的最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曹锡荣理事长发表了总结性发言。他表示无论是疫情防控的各国经验,还是最新的诊疗研究,疫情期间的联防联控以及国际合作,必在全球范围内遏制疫情的蔓延都是至关重要的。相信这些重要的信息和经验,对于中国接下来巩固防疫成果和帮助世界许多国家战胜疫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的承办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地发挥公募基金会社会公益平台的组织优势,广泛地动员与汇集社会慈善资源力量投身到初级卫生保健事业。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积极募集和协调资源,为受疫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紧缺的资源支持。截至3月27日,初保基金会捐出了现金2292万余元人民币以及口罩、防护服、包括大型医疗设备在内的各种医疗物资,价值百科7.4667亿元。

为了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各国加强经验分享,曹锡荣理事长也现场宣布启动为一线临床人员量身定制的“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项目。这一项目通过及时地总结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与规划引导国际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帮助广大的医疗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提升公共卫生的认知与技能,从而促进推动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发展。

培训课程采取线上双语授课的形式,内容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为“公共卫生概述及院内感染防控”“新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最新应用”“医学人文及医患关系”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医护的担当及新媒体沟通管理”。每星期2堂课,共16堂课,4场讨论会,将全部向全球的医疗工作者免费地开放。

文章来源:动脉网

责任编辑:

精编文章

专家指点

  • 汇仁药业开学季喊话年轻人:自信上场,家人是你的坚强后盾

    “他好 我也好”竟然变了? 对,汇仁药业全

  • 国内首个健康主题综合型电商节 天猫国际持续引领第四餐前沿

      造节高手再次出手,天猫国际这次把目标